一种生产包膜病毒的病毒样颗粒新方法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2日 来源:
技术背景:
病毒样颗粒(VLP)类似完整病毒,但因其不含有遗传物质而无感染性。目前已有一些VLP疫苗上市,如Cervarix®(HPV)andGardasil®(HPV)。其它一些VLP疫苗也处于临床实验阶段。HPV属于非包膜病毒,而包膜病毒(如HIV和人类流感病毒)所衍生出的VLP和其相比更难于大量生产。目前利用哺乳或酵母细胞生产的包膜病毒的VLP确实具有免疫原性,但产量过低,不足以满足大动物或者人类研究。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用重组杆状病毒载体转染昆虫细胞的方法生产VLP随之产生。尽管此法产量有所提高,但仍具有以下缺陷:
1)生产的VLP中混杂着很多重组杆状病毒,造成污染。
2)流感病毒和HIV的糖蛋白HA0和gp160不能得到正常剪切。
3)不同批次表达的病毒样颗粒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差异。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中科院巴斯德所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果蝇S2细胞生产包膜病毒(如HIV和流感病毒)VLP的方法。通过此系统产生的VLP颗粒大小与野生病毒十分相似,并且在小鼠体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数据见表1。尽管果蝇S2细胞常规被用于生产多种重组蛋白(如表2所示蛋白),但这是首次采用此系统从包膜蛋白病毒中生产VLP。
表1
表2
竞争优势:
1)流感病毒和HIV的糖蛋白能够正常剪切
2)转染系统稳定
3)无病毒株污染
4)产量高,能够满足临床研究需要。
专利状态:
已申请PCT
发表文献:
JVirol.2012Jul;86(14):76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