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我市“五水共治”加速度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4日 来源:
省内首座蓝藻预报站将落户太湖南岸,一支由全国顶级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将随时监测南太湖水质,并对症下药治疗太湖“顽疾”……近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由市政府、湖州师院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三方共建的南太湖水生生物生态与环境野外观测研究站,正在紧张筹建。
据介绍,观测研究站通过采集水样分析蓝藻等的动态变化,主要开展南太湖水域水生生物,尤其是蓝藻的预测、预报与防控以及水域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等任务,寻找解决水质问题的方案。“我们将把观测站建成南太湖水质的晴雨表,让太湖水回归自然之美。 ”湖州师院副院长叶金云说。
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是我市推进“五水共治”的一大举措。今年,我市打响了“五水共治”的攻坚战,市科技部门重拳出击,主动设计,通过科技计划体系调整、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等举措,以科技助力“智”造碧水。
市重大科技专项“南太湖流域农村生活与养殖污水(物)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组织实施,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00多万元;安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综合集成技术示范工作成功申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100%,受益人口超过11万;首创国内病死害动物热解炭化处理技术,可实现处理病死动物总量4000吨/年……针对水环境污染防治,市科技局及早谋划,组织实施了多项重大科技专项。目前,一批科技项目走出深闺,相关技术成果在全市推广,转化为“五水共治”的现实生产力,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科技项目是我们推进‘五水共治’的重头戏,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科技计划体系调整。”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处处长徐学良介绍,今年该局将围绕“五水共治”专门设立科技惠民计划,整合资源,攻克技术难关。同时,争取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并在政策上、资金上,对“五水共治”实施项目进行倾斜。
在市科技局的工作备忘录上,“五水共治”的路线图已经排定:“借脑”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对观测研究站、浙大湖州水环境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培育本土科研人才,提供智力支撑;支持企业、科研单位推进环保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尤其是加大力度发展水处理设备产业,以项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金融政策扶持等,做大做强水处理设备产业。
这两天,第五届中国·湖州政产学研合作大会的筹备工作已经拉开帷幕,邀请科研机构、专家的工作正忙碌进行。“今年,我们围绕‘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希望能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成熟项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经和国内多所科研机构取得联系,对方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来源: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