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覆盖早园笋地肥得“虚胖”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2日 来源:
近日,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钟哲科研究员应县我县相关部门的邀请,来我县为广大笋农作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技术培训。在开发区郭肇村的一次与笋农面对面讲解过程中,他一语点中了德清早园笋地的软肋:土壤已出现酸化趋势,不能让土壤太“肥”了!
钟哲科研究员得出这样的结论,当然是做过多次调查研究的。此前,他作为我县的联系专家,已经来德清早园笋地进行过多次调研。他发现,德清早园笋地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这正是早园笋孵笋施的农家肥所致),土壤已出现酸化趋势,土壤速效磷、钾的平均养分量较高。这一结论,与浙江农林大学林新春老师的抽样调查结论不谋而合。
德清武康一带的露天不施肥的林地正常情况下PH值在5.5(数字越小越酸性,越大越碱性)左右。林新春老师在德清抽了30个早园笋地样本(0~20厘米厚),他分析出的覆盖早竹林地土壤养分中,PH值为4.85左右,而不覆盖的地方是正常的5.83。甚至在20至40厘米厚、40至60厘米深的覆盖早竹林的土壤中,酸度也分别达到了4.54、4.49,可见酸化之程度。
更让笋农们大吃一惊的,这种德清覆盖早园笋地出现酸化的原因,居然是在孵早园笋时候,用的肥水太足、不均衡引起的!
在询问笋农们施肥的用量时,城山村、郭肇村和龙胜村的笋农们都说起,用的肥可不少。比较典型的施用量为:春肥用复合肥(NPK45%)30~50公斤/亩,8月用复合肥(NPK45%)20~30公斤/亩,12月覆盖用复合肥30~50公斤/亩+猪粪1~2吨/亩。开发区龙胜村的笋农尹桂兴说起地里用肥时就说,有时笋地里碰上下雨,流下来的水是黑的,产生污染了。
钟哲科断言:早园竹林真正能利用的NPK(氮、磷、钾肥)总量不会超过相当于20公斤的复合肥总量!这就是说,如果土壤中养分保不住,其余的养分都会淋失。这样说起来,超过一半以上的肥其实不但是多施了,而且还对环境产生污染,同时造成酸化。
但土壤如果不肥,孵笋可能产出量少。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钟哲科推荐了一个用肥策略,要减少施肥量,磷肥更要少施。如果用生物炭肥料则效果更佳,使有机肥淋失量低。另外,他打算在德清再搞两个试点,进一步研究N、P、K配比为5:1:2或5:2:3的肥料,同时推广双层覆盖技术,进一步减轻用肥覆盖成本,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