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林业四自主创新技术惠民富林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9日 来源:
我市林业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以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坚持保生态、抓转型、促发展的先进理念,立足自我,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四项实用新技术投入实际生产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毛竹覆盖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毛竹覆盖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由湖州农民专家孙士明率先于2002年获得成功。团队专家进行连续跟踪、验证6年,2008年底创新团队在关山村进行覆盖扩大验证性试验取得成功。2009年,吴兴区妙西镇关山村农民毛炳才年覆盖10亩再成功;2010年吴兴区埭溪、妙西两乡镇覆盖面积扩大到百余亩,科技示范户12家,80%以上获得成功。2011年,浙江省林业厅在吴兴区启动了“全省毛竹覆盖双百万行动”,目标在全省百个村推广毛竹覆盖技术,每村形成百亩示范面积、每亩产值1万元以上,效益在5000元以上,全市年覆盖500亩左右,竹农增加收益250万元以上。目前,毛竹覆盖技术已成为浙江省林业厅主推技术之一,已科技辐射全省39个县(市、区)的387户示范户,面积1500余亩。
——毛竹林清洁化生产技术。在毛竹伐桩处理机开发过程中,团队从竹林生产实际出发,应用机械对伐桩进行粉碎,竹篼内施肥技术,每亩施肥量减少2/3以上,肥料盛放蔸内,通过其竹鞭形成内部输送通道,不使肥料流失而达成清洁化生产目的。
2011年10月,团队按照毛竹林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规程和要求,分别在埭溪镇红旗村和太平桥村农户进行应用示范,总面积350余亩,样地面积共8.03亩,其中红旗村300亩今年为小年。笋用林4.03亩,材用林4亩,采用机械粉碎竹蒲头,平均每亩粉碎处理170只,并在篼内施肥,每个篼内施肥量为碳酸氢铵0.2斤。笋用林2012年冬笋、春笋及竹材总产值达到4424元/亩;材用林,增加产量780斤/亩,增加产值296元/亩。同时,新竹眉径普遍增大,竹节间距拉长,新竹普遍增高50公分以上。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毛竹伐桩已经基本腐料,这不仅解决了它的清除问题,而且当年就能增加竹农收入。不仅如此,而且能够节省劳动力成本,减少肥料施用量6成以上,减少水土流失和肥料投放带来的面源环境污染等难题,惠民富民,一举多得。目前,全市已应用此项技术面积30000亩,可节省肥料450吨,增加收入达900多万元。
——毛竹林储水自灌溉抗旱技术。“毛竹林储水自灌溉” 技术,通过利用毛竹竹腔内壁具有吸收水、肥功能这一特性,对毛竹伐桩节隔处理机械设备等相关技术,探索不同径级的毛竹伐桩节隔处理后储水对毛竹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水分特征和毛竹林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并通过对毛竹林内储水伐桩数量组合及其分布形态与林分生产力(竹笋(材)产量)的关系,提出适合单位面积毛竹林的自灌溉系统的竹桩数量和分布形态,为构建经济高效的毛竹林储水自灌溉系统提高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这对提高毛竹林秆——鞭+根微系统内水分循环的平衡能力,增强毛竹林对短期间隙性干旱的抵抗能力,降低毛竹林人工灌溉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毛竹林储水自灌溉技术”已在安吉、德清和吴兴区应用面积15000亩,经历2011年春季干旱、2013年夏季51天连续高温干旱,处理后的竹林95%没有枯死现象,有效地增加了抗旱能力,每亩减少了灾害损失200元,共挽回竹农经济损失300万元。
——林地机械除草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避免除草剂对水源的影响和破坏。应用机械除草,既能降低劳动强度,又能较好地克服除草剂带来的新的污染。一是微耕机除草刀引进应用技术构建。依托微型旋耕机动力平台,引进滚筒式除草刀,对缓坡经济林、苗圃地进行除草。二是微耕机旋耕刀除草应用技术构建。在茶园等条件较为复杂的林地中,应用微耕机旋耕刀进行除草。三是充电式林地除草、割灌机应用技术构建。在毛竹低产林改造、坡度较大的林地进行森林抚育中,引进充电式除草机、割灌机进行割灌除草。上述三种技术,每亩可减少除草剂(含草甘磷、二甲四氯、甲黄龙)1公斤以上,已应用面积1万亩,年减水除草剂使用量1万公斤以上,有效减轻了生产源头的化学污染,为水资源保护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撑。